古人求职的时候也会写简历吗
古代的时候人们是如何求职的呢?我们首先来看历史上第一位最强求职者是如何成功的。
范进中举后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
态度变化:由恭恭敬敬地称“岳父”,到中举后比较通俗的“老爹”.
说明了范进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与世态炎凉折磨的形象.
(本人自己总结,不管对错)
科举制的开创时间
古代科举制度
科举是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.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.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,所以叫做科举.科举制从隋始实行,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,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.
隋朝-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
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.隋朝统一全国后,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,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的要求,加强中央集权,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,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.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,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.进士一词初见于《礼记·王制》篇,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.当时主要考时务策,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,叫试策.这种分科取士,以试策取士的办法,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,并不形成制度,但把读书、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,揭开选举史上新的一页.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:"前代选用,皆州郡察举……至于齐隋,不胜其弊……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.自隋罢外选,招天下之人,聚于京师春还秋住,乌聚云合."
唐朝--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
隋朝的统治后,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,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.由此,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.在唐代,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.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,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.
常科的科目有秀才、明经、进士、俊士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等五十多种.其中明法、明算、明字等科,不为人重视.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,秀才一科,在唐初要求很高,后来渐废.所以,明经、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.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.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.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,一个是生徒,一个是乡贡.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,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;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,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.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.州县考试称为解试,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,或礼部试.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,故又称春闱,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.
明经、进士两科,最初都只是试策,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.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,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,明经重帖经、墨义.所谓帖经,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,将左右两边蒙上,中间只开一行,再用纸帖盖三字,令试者填充.墨义是对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.帖经与墨义,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,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.进士科得第很难,所以当时流传有"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"的说法.
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,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,称"权知贡举".进士及第称"登龙门",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.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,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,称探花使.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,叫探花宴.宴会以后,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,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"雁塔题名".唐孟郊曾作《登科后》诗:"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朝看遍长安花."所以,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.常科登第后,还要经吏部考试,叫选试.合格者,才能授予官职.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,以博学宏词,被即刻授予"集贤殿正字".如果吏部考试落选,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,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.韩愈在考中进士后,三次选试都未通过,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,才踏进官场.
唐代取士,不仅看考试成绩,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.因此,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,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,叫投卷.向礼部投的叫公卷,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.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,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《赋得原上草》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.但是弄虚作假,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.
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,女皇亲自"策问贡人于洛成殿",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,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.
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.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,公元702年.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,由兵部主考.考试科目有马射、步射、平射、马枪、负重等."高第者授以官,其次以类升".
宋朝 - 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
宋代的科举,大体同唐代一样,有常科、制科和武举.相比之下,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,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,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,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.宋吕祖谦说:"进士之科,往往皆为将相,皆极通显."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.进士科之外,其它科目总称诸科.宋代科举,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.
首先,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.宋代进士分为三等:一等称进士及等;二等称进士出身;三等赐同进士出身.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,名额也成倍增加.唐代录取进士,每次不过二、三十人,少则几人、十几人.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、三百人,甚至五、六百人.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,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,报名参加附试,叫特奏名.也可奏请皇帝开恩,赏赐出身资格,委派官吏,开后世恩科的先例.
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.宋初科举,仅有两级考试制度.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,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.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,为之服务,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.自此以后,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,并正式确立了州试、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.殿试以后,不须再经吏部考试,直接授官.宋太祖还下令,考试及第后,不准对考官称师门,或自称门生.这样,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.殿试后分三甲放榜.南宋以后,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,并赐宴于琼苑,故称琼林宴,以后各代仿效,遂成定制.宋代科举,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,有时一、二年不定.实英宗治平三年,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.每年秋天,各州进行考试,第二年春天,由礼部进行考试.省试当年进行殿试.
从宋始,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,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.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,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.对此,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,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.糊名,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、籍贯等密封起来,又称"弥封"或"封弥".宋太宗时,根据陈靖的建议,对殿试实行糊名制.后来,宋仁宗下诏省试、州试均实行糊名制.但是,糊名之后,还可以认识字画.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,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.考官评阅试卷时,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,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.这种制度,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.但是,到了北宋末年,由于政治日趋,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.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,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,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.
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.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,进士科考帖经、墨义和诗赋,弊病很大.进士以声韵为务,多昧古今;明经只强记博诵,而其义理,学而无用.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,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,取消诗赋、帖经、墨义,专以经义、论、策取士.所谓经义,与论相似,是篇短文,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,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.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,在于通经致用.熙宁八年,神宗下令废除诗赋、贴经、墨义取士,颁发王安石的《三经新义》和论、策取士.并把《易官义》、《诗经》、《书经》、《周礼》、《礼记》称为大经,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称为兼经,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.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:一场考大经,二场考兼经,三场考论,最后一场考策.殿试仅考策,限千字以上.王安石的改革,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.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,《三经新义》被取消,有时考诗赋,有时考经义,有时兼而有之,变换不定.
明朝 - 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
元始,蒙古人统治中原,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,但以四书试士,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.
元朝灭亡后,明王朝建立,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.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,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.
明代以前,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.到了明代,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.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,通称监生.监生大体有四类: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,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,举人入监的称举监,捐资入监的称例监.监生可以直接做官.特别是明初,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.明成祖以后,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,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,通过科举做官.
参加乡试的,除监生外,还有科举生员.只有进入学校,成为生员,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.明代的府学、州学、县学、称作郡学或儒学.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、州、县学的,通称生员,俗称秀才.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,也叫小考、小试.童生试包括县试、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.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,学政又名提督学院,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.院试合格者称生员,然后分别分往府、州、县学学习.生员分三等,有廪生、增生、附生.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,简称廪生;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,科称增生;于廪生、增生外再增名额,附于诸生之末, 称为附学生员,科称附生.考取生员,是功名的起点.一方面、各府、州、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,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.一方面,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、科考两级考试,按成绩分为六等.科考列一、二等者,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,称科举生员.因此,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.
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三级.乡试是由南、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.地点在南、北京府、布政使司驻地.每三年一次,逢子、午、卯、酉年举行,又叫乡闱.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.考期在秋季八月,故又称秋闱.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.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,同考四人,提调一人,其它官员若干人.考试分三场,分别于八月九日、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.乡试考中的称举人,俗称孝廉,第一名称解元.唐伯虎乡试第一,故称唐解元.乡试中举叫乙榜,又叫乙科.放榜之时,正值桂花飘香,故又称桂榜.放榜后,由巡抚主持鹿鸣宴.席间唱《鹿鸣》诗,跳魁星舞.
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,又称礼闱.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、戍、未年举行.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,考期在春季二月,故称春闱.会试也分三场,分别在二月初九、十二、十五日举行.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,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.主考、同考以及提调等官,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.主考官称总裁,又称座主或座师.考中的称贡士,俗称出贡,别称明经,第一名称会元.
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,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.明宪宗成经八年起,改为三月十五.应试者为贡士.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,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.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,只考时务策一道.殿试毕,次日读卷,又次日放榜.录取分三甲:一甲三名,赐进士及第,第一名称状元、鼎元,二名榜眼,三名探花,合称三鼎甲.二甲赐进士出身,三甲赐同进士出身.二、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.一、二、三甲通称进士.进士榜称甲榜,或称甲科.进士榜用黄纸书写,故叫黄甲,也称金榜,中进士称金榜题名.
乡试第一名叫解元,会试第一名叫会元,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,合称三元.连中三元,是科举场中的佳话.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.
殿试之后,状元授翰林院修撰,榜眼、探花授编修.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,叫翰林院庶吉士.三年后考试合格者,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、检讨等官,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,或以知县优先委用,称为散馆.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,英宗以后,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,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.
明代乡试、会试头场考八股文.而能否考中,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.所以,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.八股文以四书、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,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.措词要用古人语气,即所谓代圣贤立言.格式也很死.结构有一定程式,字数有一定限制,句法要求对偶.八股文也称制义、制艺、时文、时艺、八比文、四书文.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,一般分为六段.以首句破题,两句承题,然后阐述为什么,谓之起源.八股文的主要部分,是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四个段落,每个段落各有两段.篇末用大结,称复收大结.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.八股文的危害极大,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,是维护封建治的工具,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.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:"八股盛而《六经》微,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".又说:"愚以为八股之害,甚于焚书."
清代 - 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
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,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.满人享有种种特权,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.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,旗人在乡试、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,只考翻译一篇,称翻译科.以后,虽然改为满人、汉人同试,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.
科举制发展到清代,日趋没落,弊端也越来越多.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,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,舞弊越演越烈,科举制终于消亡.
在古代要想金榜题名当状元有多难
科举制度始于隋,确立于唐,完备于宋。从唐武德五年(公元622年)的孙伏伽,到清光绪三十年(1904)的刘春霖,1282年间,历史记载的有名有姓的,历代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。个个都是学霸中的战斗鸡。要想成为战斗鸡,必须一步一步来,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,只能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再加不少的运气才能成功。希望通过开后门或者修改考试成绩顶替别人的,告诉你,没门,弄不好脑袋都得搬家。下面让我们来看看“战斗鸡”是怎样炼成的。首先你得是个秀才,这是起步价。古人知识普及度不高,很多人都是文盲,所以只有读书人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。现在我们经常说穷酸秀才,你可千万别小看了秀才,只有通过了“童试”的考生才能称为秀才,在清代,童试包括“县试”、“府试”、“院试”,三个阶段都合格才能正式参加科举考试。有个统计数字,清朝260多年历史,每年录取的秀才占总人口的1/15000,目前我国每年录取博士7.5万,约占人口的1/20000——这个数字我没有核实过,反正统计局出来的数字都不会有大问题。我只是想说,考个秀才真的不容易。考上了秀才,虽然离“战斗鸡”还很远,但是也并非只是个荣誉称号,还是有很多现实好处的,首先,这就相当于你拥有了教师资格证和办学资格,你可以去大户人家做教书先生(运气好的话还能够拐跑小姐一起私奔),或者自己办个私塾,没事就拿学生出出气。另外,秀才还有其他特权的,比如可以在公堂之上不用下跪,可以免交税等等。你看,古时候国家对知识分子还是给足了面子的哈。现在有了秀才身份了,上路吧战斗鸡。第一关:乡试。乡试不是在农村考,而是省级考试。按规定每三年一科,清朝时是在子、卯、午、酉年举行,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,这要感谢皇上圣恩的,所以称为“恩科”。各省的学政是没资格主持乡试的,得由朝廷选派翰林、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,考试内容嘛,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、策问、八股文等,各朝有所不同。乡试多于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,故又称为秋试、秋闱。除非国家发生重大事件,考试时间一般不会变动。每次连考三场,每场三天,所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真没错啊。开考前,每名考生分配一间独立考屋,称为“号舍”——听上去像不像监狱?实际上它跟监狱也差不多。开考前,考生提着考篮进入贡院,篮内放各种用品,经检查后对号入座。然后贡院大门关上,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,吃、喝、睡都得在号舍内。乡试考中的称举人,俗称孝廉,第一名称解元。放榜后,由巡抚大人主持鹿鸣宴表示庆贺,那是超级荣耀的事。好吧,你身体很好,平时学习也很扎实,顺利中了举人。这个时候你实际上已经比较了,因为举人具备了做官的资格。不过你的目标是成为“战斗鸡”,你还得继续前进。成功?你才刚上路呢!接下来你得打好包袱上京城了,就是戏剧里面经常说的赴京赶考。所谓共会一处,比试科艺,所以称为会试。应考者是各省的举人,也就是各个省的高材生。明清时期会试由礼部主持,都在二月举行(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),因此又称春试或春闱。会试分三场举行,三日一场,第一场在初九日,第二场在十二日,第三场在十五日。三场所试项目,四书文、五言八韵诗、五以及策问,与乡试同。现在保存得最完整的会试场所在南京夫子庙,每个人的考试场所十分小,长五尺,宽四尺,高八尺。进去前先搜身,每人发三根蜡烛,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,考生就在里面答题,晚上也在里面休息。这里环境虽然枯燥了点,好处是心无旁骛,便于写出锦绣文章。明朝之前,会试是不分地区统一取录考生的,后来发生了著名的“南北榜案”,才做了改变。明朝洪武30年“丁丑科”会试,考试后北方落第仕子纷纷走上街头,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骚乱,原因很简单,因为上榜的52人清一色的南方学子。朱元璋大怒,一连杀了主考刘三吾、张信及以下20多位会试考官。事后一查,并不存在舞弊行为,考官们死得有点冤。从魏晋开始,江南的经济几乎没有受到过太大的冲击,江南仕子普遍都曾得到过良好的教育。而北方长时间处于战火和异族统治之中,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相比南方要显得弱很多,考不赢南方学生很正常。为了一碗水端平,除了那个52个南方人的主榜外,随后又搞出个61个清一色为北方人的次榜,史称“南北榜案”。这种分区录取的模式,一直沿用至今,如今面向全国招生的学校,本质上也是按地区按比例招录的。录取名额明代约300名左右,分南、北、中三地域按比例录取;清代无定额,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,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(1730),录取406名,最少的一次乾隆五十四年(1789)取96名。各省被录取的名额,以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、人口多寡而酌定。考中者均称贡士,第一名称会元。骚年,现在你已经在全国各地高材生中脱颖而出,即将走上人生的巅峰。不过,你还得暂时按捺住内心的激动,因为还有最重要的一关等着你——殿试。你必须要接受OSS——皇帝的考核。四月二十一日,你洗得干干净净,黎明前就来到保和殿,历经点名、散卷、赞拜、行礼等礼节,然后颁发策题。殿试只考策问,清初用时务策一道,题长二三百字,所询一二事;康熙以后,题长五六百字,甚至千字左右。策文不限长短,一般在2000字左右,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,特别强调书写,必须用正体,即所谓“院体”、“馆阁体”,字要方正、光圆、乌黑、体大。到了这一步,仅仅靠身体好、学习好已经不够了,影响你最终成绩的因素有很多,以唐代科举制度来说,就要求“书言身判”四个基本条件:书法要好,一笔好字不仅是基本素养的体现,更是工作基本条件,过去没有打印机,抄书、抄写公文、批阅公文都要手写,为避免歧义,自然需要一笔好楷书;言辞要优美,不仅要健谈,幽默也是少了的;容貌要好,古人信奉心正则貌端,起码端正大方,那种国字脸是最受欢迎的;判词要写得好,为官一任,断案是肯定的,写一手好判词,是教化一方的必须。这里不得不说下王艮。王艮本是明朝建文二年的状元,因为长得丑(貌寝),被胡靖取代,后来他却以死报效了建文帝。令人嗟叹不已。殿试只有一天,日暮交卷。至阅卷日,分交读卷官8人,每人一桌,轮流传阅,各加“○”、“△”、“”、“1”、“×”五种记号,得“○”最多者为佳卷,而后就所有卷中,选○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,钦定御批一甲第一、二、三名,即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这三人被称为“进士及第”,又叫“三鼎甲”。如果公布答案,第一名是你的名字,祝贺你骚年,你正式成为了真正的战斗鸡。终于写完了,你说中状元累不累?我写得都累!
考中秀才,举人和进士,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
如果你这么想,我只能说你太小看古代功名的分量了。古代最不入流的秀才也相当于现在区县一级下辖部门的一把手,大学讲师、教授的级别。学术能力相当于大学博士,是县试当中的佼佼者。给你说一组数据你就清楚秀才的含金量了。清朝260多年历史,大概3、4亿人左右,总共才有大概46万人的秀才,每年录取的秀才占总人口的1/15000,目前我国录取博士7.5万,约占人口的1/20000。所以,说秀才和现在的博士地位差不多,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。在古代,秀才也算是县里的有头有脸,算是有特权的统治阶级了。可以见官不用跪,受审不用刑,免税免徭役。而且秀才可以在下辖的各级私塾、学校当讲师,如果运气好的话,遇到极品的皇帝,甚至可以当个县老爷。万历朝年间由于官少,皇帝又迟迟不下批文,搞得陕西,尤其是陕北的官特别少。最后在县令辞职后都没人接任,最后巡抚只能提拔几个秀才来当县太爷来补缺。至于举人嘛,是由乡试选拔出来的,要去省里考。大清朝260年的历史,总共才有15万的举人,平均一年不到600个而已。你觉得现在高考全国超过650分的考生才不到600?在古代,举人就已经是“官”了,一般来说,举人可以非常轻易地当上县丞(副县长),想一下范进中举你就清楚了,县里最大的土豪来送银子,称兄道弟,一夕之间从穷丝逆袭成副县长,搁你你不疯?所以,有人说,举人相当于现在考中副处级(或者处级)选调生,或者顶尖大学毕业的博士生中的拔尖儿。中了举之后你可能不甘心,想从铂金打到王者,那就只能考进士。进士一般跟普通老百姓没啥关系了,大多都是一些官宦世家的子弟。进士多难考?每三年一次的会试,大概全国才300人左右的进士。三年才三百人,现在全国高考三年时间里700分以上的不会才300人吧?而且进士入仕的时候,最差的,最的进士,最惨也不过是个县令。一般来说,即使是碌碌无为的书型的进士,你究其一生都混不进中央,那么至少你退休的时候混到五品知府,也就是市委书记这个职位是没问题的。而绝大部分的进士,十几年下来,混个布政使,也就是省长级别都属于正常,能力强的可以混个巡抚(省委书记)。当然,一甲进士以及二甲的佼佼者肯定又是另一种境况了。当其他的同学被下派地方当县令的时候,或者入中央六部从主事做起熬资历的时候,他们不用。这种优等生就直接进翰林院了,担任“庶吉士”,虽然官职差不多,但是前途却不一样。在明朝的时候,有个不成文的规定——宰相必须是“庶吉士”,当然可能也有特例。不过一般只要当了“庶吉士”,入阁拜相早晚的事。就算当不了宰相,最差也不过是正二品的尚书都御史,等于实权的正国级或者是副国级的职位。所以,我很庆幸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,至少我可以通过网络跨过阶级壁垒,看到不属于我这个阶级的东西。如果是古代,我估计像我这样的普通人,最多考个“童生”。以上言论纯属个人观点,勿喷。